Search

趙婷的《遊牧人生》拍得浪漫崇高,她讓我們感受到遊牧人的尊嚴,但是也會讓我們在自省之後,為那隨時都有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趙婷的《遊牧人生》拍得浪漫崇高,她讓我們感受到遊牧人的尊嚴,但是也會讓我們在自省之後,為那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「剝削、貧窮與病老」深感恐懼。
.
兩百年前,美國人(或是進入美國的新移民),會走入西部沙漠,是因為「掏金夢」。一百年前,在1920年之後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經濟大恐慌(1929)之前,那是歷史上著名的「咆哮的二零年代(Roaring Twenties)」,是個充滿希望又喧囂騰歡的金色時代,科技與經濟齊飛,富裕的美國夢籠罩在美國與歐洲,彷彿任何人只要努力,都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。許多人熟悉的《大亨小傳》(Great Gastby, 2013)就是在這樣時空背景下的故事——富裕、奢華、美國夢。
.
但是,2021的今天,會驅車走入荒涼的沙漠,不再是因為奢華富裕的美國夢,而是經濟崩潰與貧窮纏身的遊牧人生。由 2007 年開始浮現的美國次貸危機,在 2008 年席捲全球,也造成美國本土的經濟大衰退。《游牧人生》的故事就是由此事件開始。
.
《遊牧人生》主角芬恩(Fern,法蘭西絲麥朵曼 飾)之所以成為旅行車游牧者,就是因為在經濟大衰退之後,Empire 鎮民賴以維生的石膏工廠被迫關閉,導致整個公司鎮被迫廢鎮、郵遞區號取消,鎮民不得不離開,另尋他處居住求生。
.
芬恩只是在經濟大衰退之後,美國的其中一個被迫游牧的例子,因為貧窮,許多無法負擔房子與生活的美國老年白人,被迫轉而居住在二手的休旅車或露營車,四處尋找零工機會,以便維持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。
.
無論是古代或是當代游牧者,帶著家當四處為家,或許的確有少部分是出於浪漫情懷,但是絕大部分的游牧者,則是因為環境所迫。古時,土地貧瘠而無法發展農業與定居的荒地,衍生出蒙古區域的游牧者或是浪跡天涯的吉普賽人;而 21 世紀的美國游牧者,同樣也是因為環境貧瘠難以生存,而不得不改以低成本的方式保持尊嚴地生存在人群邊緣。
.
故事最後,芬恩再次回到 Empire 小鎮,回到自己曾經的家與公司,回味與先生過去共有的人生。芬恩此刻的生活或許不夠優渥方便,但是因為美好的回憶,讓她內心盈滿愛與幸福。
.
雖然貧窮與老之將至,但是《游牧人生》在這些社會邊緣的游牧者身上看見溫暖、浪漫與自由。他們從未放棄希望、始終熱愛生命。
.
但是,《游牧人生》終究還是個關於貧窮、剝削、與老人的悲傷故事。這是 21 世紀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實,不只美國,相信世界上大部分以資本主義運作的國家,都會面對到被迫貧窮的老人問題。在美國,他們逐漸形成當代西部游牧群族,在日本,就是獨居老人與孤獨終老的社會問題。
.
在趙婷鏡頭下的游牧者,不需要他人憐憫的眼光,因為他們已經透過 Bob Wells 在社群提倡的游牧生活法則,創造以物易物與大方贈與的支持系統,頂著尊嚴且懷著夢想地認真活著(survive,書本的副標)。
.
寫實地呈現社會現實,同時在殘酷現實的邊緣仍舊瞥見幸福之光 (silver lining),這就是趙婷的《游牧人生》,是種被迫卻又自主、漂流卻又自由、貧窮卻也滿足的 21 世紀新型貧老人生。
.
在電影銀幕上看起來自在浪漫,但是假若有天被迫貧窮真的降臨到我們自身,我們將如何自在無懼地面對呢?這就是在看過《游牧人生》之後,籠罩內心又久久揮之不去的巨大震撼。
.
.
「浪漫《游牧人生》背後的殘酷現實,21 世紀的新型貧老人生」
全文在此:https://tinyurl.com/yj75sad2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